追風箏的孩子 追風箏的孩子(博客來介紹)
這本小說的背景是在個動亂不安的地區,若沒有過去CNN、National Geographic 或 Discovery頻道的畫面,我們可能很難將情景與現實有所串連。現在的我們,距離戰爭太遙遠,即使有貧富差距或是經濟狀況不景氣的情形,卻也很難想像他們生活上的窘迫,電視畫面早已疲乏了我們的神經,只有再度訴諸文字時,我們才能回歸最原始的想像。

Quote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醫師獲頒聯合國首屆人道主義獎,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是卡勒德‧胡賽尼先生的處女作,他在書中提醒世人,「每個蒙塵的臉孔後面,都藏有一個靈魂。」
 
「為你,千千萬萬遍。」故事裡面的哈山這麼說著。
 
在那樣不平等的階級意識底下,哈山的存在對於多數人而言是卑微的。但是如果不是哈山,這本書的光芒也就消失了。
 
弱肉強食的時代,我們的時代,很多眼下的一切,漸漸地變得是以「我」為主,他人利益的罔顧是可以被允許的,有如【投名狀】中,龐青雲貪圖自己的權位,把趙二虎犧牲了。也因為這樣,哈山即使曾經遭受阿米爾的背棄,卻始終如一且不顧一切對阿米爾的愛,顯得難能可貴。但是如果把哈山放在我們的社會裡,我們可能會說他是某種單純的傻勁。
 
在那種階級分野明顯的環境裡,男女不平權、種族歧視,也許從小灌輸的階級意識遠超過我們對很多價值的認知,所以我們無法真的以我們的眼光來批判這樣的社會,只是這樣的狀態必然有一些犧牲。哈山把阿米爾放在自己前面,也變得比較理所當然。
 
我同情阿米爾的處境,因為對於他那嚮往英雄主義的父親來說,他個性上的軟弱,有時候比較像是來自於一個父親欲望延伸底下的瑕疵,可以分等級的貨品,尤其是當他和哈山在一起時。他像是個把手揮舞在空中的孩子,總是張望著父親對他的眷顧,卻什麼也撈不到。
 
乍看之下,父親滿是英雄的行徑,背後也存在著不為人知的罪孽與謊言。實際上,哪一個人活到一把年紀以後,又沒有一個「自己的故事」的呢?
 
自從哈山發生那件事以後,善良與寬容的心依舊沒有變質,但是阿米爾卻無法原諒自己和承擔自己的怯懦,因為哈山受到傷害的同時,他自己也覺得受到傷害了,甚至憤恨自己的無能,所以選擇逃避,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很在乎哈山。
 
這本書的劇情對我來說是可以預測的,而且畢竟是翻譯文學,所以還不至於煽動我太多的情緒,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因為被其中描述的真摯情誼打動或為哈山和他兒子的遭遇感到悲傷。
 
有時候文學作品會反應出一種社會狀態,相較於那種人人自危的世界,台灣顯得平靜,所以文章中不容易出現:滿街的乞丐、為了生活賣自己義肢的人、動不動就是拿著槍桿的人、暴戾之氣與傷亡。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對外界的資訊是封閉的,有時候看看別的國家出版的電影或其他相關的東西,可以有助於增長自己對其他文化的認識,即使不能深入其內涵,卻也不至於這麼地陌生。
 
幸福,有時候是比較出來的,對於還落在渴望與滿足於馬斯洛金字塔最低層的國家,我們應該給予的是更多的同理心
這個世界應該要是溫暖的。
 
最近關於這部小說的電影釋出了,聽說很不錯,原著與電影總是被拿來比較,如果哪天我看了,再來寫感想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weny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